杭州知府张印立
张 未 弛
明朝最后一任杭州知府姓张,名印立,字参我,乃是山东省临朐县大郝庄人,为邑乡贤张显儒之长子。崇祯十年,进士及第,后官至杭州知府。明祚既倾,挂冠归朐,居宝瓶山下之郝庄隐逸终生。此间先后数十年,其轶闻野说,漫布朐境,流传民间;虽不见经传,却久传不湮。故今记之,而飨诸君。
寒窗苦读嵩山寺
崇祯初年,张印立与来仪共读书塾。塾中学子甚众,而学业优异者,惟来仪与张印立也。塾师喜之,厚望寄之,倍付心血以授其业,但等考期,博取功名。
崇祯三年,乡试开科。塾师料其学业已成,功力已就,遂命邑庠同赴省城,以应乡闱。结果,来仪一举夺魁,考取解元;而张印立名落孙山。归,塾师怒,责罚戒尺二百;从此发愤,下帷嵩山龙泉寺,苦读寒窗三载,未归家门一次;磨穿石砚两方,写秃毫笔数十。崇祯六年,再赴乡试,与邑内张涵、冯士标同科中举。及至崇祯十年三月,张印立独领风骚,先于同科举子,考取刘同升榜进士。塾师甚悦,褒其有志;复责来仪,再应会试。迨至崇祯十三年,来仪方同冯士标考取庚辰科进士。
清朝初年,张印立重游故地,遂作《龙泉寺诗》曰:“嵩山山下海门开,万古幽萝映绿苔。榻下龙窥丹灶火,池中月浸紫霞杯(bai)。渔郎不识花津远,桂子方从鹫岭培(pai)。自是千秋文豹地,半檐风日任徘徊。读其诗,思其意,“想其芸窗攻苦,月锻季炼,炉火纯清之候,实有触发于寺中”者也。此乃清道光三年进士刘清源先生在《重修龙泉寺碑文》中,对张印立下帷绝编,寒窗苦读的评述。
衡王府内求功名
张印立进士及第后,初仕北直隶藁城县知县,继转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两督饷楚中江右,再任南京户部陕西司郎中。恰于此时,不幸忽至,萱堂急逝,回家守制。及至满孝三年,吏部却未起用,皆因人多阙少,候补无期。张印立苦闷家中,邻人出谋曰:“当拜婶母!”婶母朱氏者,乃衡王之女、郝庄仪宾张宗孟(号太岩)之室也。及至邻人怂之再三,张印立遂借春节拜年之机叩拜其婶。朱氏早有所悟,道:“后日初三,大侄子随我去青州,见见您姥爷(衡王),求他进京启奏圣上,谋个官阙,重新起用!”印立再谢。
正月初三,朱氏乘轿,张宗孟和张印立叔侄二人各自乘马跟随轿后,奔赴青州衡王府。及至府中,朱氏引见,张印立叩谒衡王。礼毕随衡王入客厅。仪宾张宗孟言明其意。衡王颔首,并出题探其才学功底。张印立即席作答。
衡王颇为赏识,曰:“外甥学底深厚,足可胜任知府之职。这样吧!天下州府任你选!”
张印立惊喜异常,“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否到苏、杭二州去?请外祖大人裁酌”。
“好!”衡王一口应允,“近日我正要赴京师朝拜圣上,顺便奏明此事,再让吏部通融一番,足可事成。大明江山乃是我朱家天下!要做个知府,还不容易?”张印立叩谢不已。
是年元宵节过后,张印立随衡王赴京觐谒崇祯皇帝,遂得杭州知府之职。据杭州市志办公室陈光熙先生提供的《杭州府志》记载:“张印玉,临朐人,进士,(崇祯)十七年任。”盖将“立”字误作“玉”也。
杭州府中挂冠归
张印立官居正四品知府,衙坐杭州正堂,却念念不忘候补待职时的苦闷滋味,遂勤于政事,“不负朝廷,不负百姓,不负所学”,而“牧民有声”(光绪《临朐县志·人物》)以致杭州府辖地方士民佩其为人,服其为治。
是年春天,巡检兵卒捕获盗窃公廪之贼。
张印立坐堂审问。
贼报姓名,“小人名叫何良,因家中断炊,老母待毙,故盗仓廪……”其情可怜!
张印立急忙询问,“家中断炊,究竟是赋税过重,还是天灾歉收哇?”
何良说:“去年天旱歉收,而田赋丝毫未减;加上贼寇猖獗,抢粮夺米,以致家家粮尽囤空,只靠树皮、菜叶度日。家母年逾七旬,已经饿得身肿眼瞎。我这做儿的,眼看不下,才起歹意,来盗官仓……”
“噢——”张印立微微颔首,“盗窃官仓,应是死罪!不过,念你家境唯艰,孝心可敬,本官免究罪责,回家好生侍候令堂去吧!”何良叩谢,起身欲走。
张印立说:“近日本官将欲下察民情,然后实情上奏,求减田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届时,你可来领粮糊口。”贼感其言,涕零而跪,深谢而去。
张印立访察民情以后,果然上奏朝廷,获准减免当年田赋,允许开仓赈济灾民。此则史志所谓“张印立牧民有声”之来历。
崇祯末年,国运且尽,帝祚日危;连年天灾,饥民遍地;贼寇猖獗,义兵四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继之清兵入关,改称大清帝国。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下江南,围杭州。张知府率兵民守城,城守多日,却无救兵。张知府身心交瘁,寝食不安,闷坐府宅之内。戴氏夫人侍奉左右,抚慰照料。戴氏者,钱塘士绅戴太公之女,素习诗书,颇有远虑;由府学教授执柯作伐,而成张印立第四房夫人(当时前三房姚、倪、夏氏俱在山东)。
是夜更深,印立已寐;戴氏恹恹,忽闻窗处响动。
戴氏心惊,推醒夫君。二人屏息聆听,似有人走至窗下。正在疑惑,猛听窗处悄语:“知府大人,快快起来,清兵即将攻城,天亮您就无法脱身了!”
张印立惊询:“你是何人?”
“我叫何良,去年春天,我盗官仓,被老爷宽恕饶命,为报救命之恩,特来救你出城。”
张印立及戴氏慌忙起来。戴氏掌灯开门,只见来者身著夜行防箭服,跪地施礼。
张印立急问:“你缘何如此打扮?”
何良抬头仰面,“家母故去之后,本人孤苦无依,才落草为寇。因本人会些武功夫,故作军中斥候兵……”
张知府神色严竣,“起来说话!你进府宅,有人见过否?”
“禀大人,小人练的是飞檐走壁之功,爬城墙,兵丁不知;入贵府,乃是从房顶而来。衙役也未觉察。”
戴氏夫人低声说:“老爷快拿主意,脱身去吧!”
张知府唉声叹气,喃喃自语:“身为朝廷四品官,岂能偷生奔家还?宁为大明守城死,不愿世人骂万年!”
何良促之,“大人,杭州已是兵临城下,南京新帝已亡,但凭本府兵丁,则是朝不保夕;何况浙江巡抚已决计开城投降,天亮可就难以脱身啦!”
张印立吩咐戴氏,“收拾行李,叫醒孩子。”
戴氏说:“为妾一旦同行,必引歹人注意,还是你先走,我卸掉裙钗,隐匿闾巷,投孩子外公家中。”
“那就让书童护送你等。天下太平之时,再去山东老家吧!”洒泪而别。
张印立脱掉官服,露出青丝便装,说:“何义士在此稍候。我去去就来!”说着,手捧官印,直奔知府正堂;将官服、官印摆放公案之上,然后退入堂中,伏身三拜。府内大小官员及衙役侍卫只来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张印立起身,站于堂烛之下,环谓众人曰:“鞑子围城,却无救兵。可知国运且尽!而如今,城池将破,败局难收。诸位纵然以死相殉,亦难扭转乾坤,于国于家并无分毫裨益。故请诸位速去安顿眷属,救护百姓。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了!”言讫,众人一哄而出。
张印立匆匆回到私邸,正遇何良出来。
“大人,事不宜迟啊!”何良催促,“北门外兵力极少,您去叫开城门,从那儿可以突围!”
“再叫开北门?贼兵乘势而入,岂不让百姓更罹其害?”
何良说:“大人,如今清兵已破外城。百姓欲逃无门,求生无路。您一旦叫开北门,恰给百姓开了逃生之路,总比堵在城中被杀被辱要好!”
“那就奔北门。”张印立断然发话,忽又想起戴氏母子,“我的眷属……”
“尊夫人已同令郎走了。”
“噢!”张印立松了一口气,方才出堂,领何良去侧院马厩,各骑一马直奔北门;他们出府入巷,只见人们行色慌慌,东躲西藏。
张印立叫开北门,在何良的带领之下,冲过吊桥,落荒而去。原来何良身为斥候兵,既知军中口令,亦有腰牌兵符,所以逢军遇勇,一路畅行,没费多少口舌,便领张印立越过围城兵营。约摸离开杭州七、八里地,何良带住马缰,“大人快走!恕不远送!”说着抱拳揖别。印立还礼。尔后两人各奔南北。一路之上,张印立马不停蹄,直奔山东。及至归朐,坐骑疲困,数日而亡。张印立心中恻隐,深感此马千里奔命之苦,遂依孔子埋马葬狗之习,命家人葬之村西,称曰:马子冢。时隔不久,王、蒋二书童受戴氏差遣,自钱塘归来问安。
张印立念其孤苦无依,而留居郝庄,视若螟蛉,成其家业。此则大郝庄王、蒋二姓之由来也。
至于戴氏母子,则于杭州失陷之后,投族亲以存身。今之浙江张氏,尚有印立后裔。
负明挂冠空余悔
张印立挂冠杭州,弃官而归,本来已触犯“大明禁律”。按照常规:当予治罪。然因明朝已经灭亡,也就无人过问此事。而张印立扪心自责:“未为大明守城死,实感胸中独惭然!不及逢萌东都去,为避纲纪绝人寰。”于是乎!杜门谢客,隐居家中;或出游石门山及沂嵩峰峦之下,寄情山水,吟哦风月;或足不出户,著书立说,撰成《程朱理学析注》十卷、《宝瓶文集》二十六卷以自娱。(不含《西湖杂咏》三卷诗集。)可惜!后因家中失火而焚毁。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临朐人冯溥曾托人捎信,劝张印立出仕满清。张印立心灰意冷,泚笔回函:“命中注定无官运,强而求之亦碍身。负明挂冠空余悔,岂能再做两朝臣?”婉辞谢绝。
总裁骈邑志
清康熙十一年,临朐知县屠寿徵欲修《临朐县志》,遂请张印立、孙席庆、尹所遴纂修。初,张印立谢绝不就,以免恋栈之嫌,而绝贪腥之论。怎奈屠知县恳求再三,两顾舍下。张印立遂至县庠文庙,荐贡生尹所遴任主笔纂修,荐副贡张侗、副监张嘉宾、张奇峋等辅佐订正。而其本人同原江西袁州府同知孙席庆只作总裁之职。此间,张印立居住邑西郭家楼(后称张家庄)之张府别墅,每天步行进县城北门至县衙,裁定篇目,审阅志文,时则提笔斧正,时则撰文点评,尤其对故交同窗——兰阳知县来仪死节之烈推崇、钦敬,撰长文以评之。此志文成四卷,分目四十有余,较临朐第一部官修县志——嘉靖《临朐县志》更为具体、系统,是临朐县第二部官方县志。志书既成,知县屠寿徵赠一对联:“总裁骈邑志,宰治杭州城。”其中,“骈邑志”系指行世至今的康熙《临朐县志》。
张印立,一生坎坷,仕途不畅,尤其杭州挂冠,使其遗恨终生!及至晚年易箦,尚留遗训曰:“终生一憾,杭州挂冠;有负明惠,忆之赧然!”“愿吾子孙:尽忠朱明,勿事鞑清,全我名节!”言辞切切,足可窥其负明之悔,仇清之忱!亦可知其为全名节,不作贰臣之凛烈!
(本文原载2007年3月21日《潍坊晚报》12版“史海钩沉”。作者张未弛乃是明朝进士、杭州知府张印立直系13世孙。)
1、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2、葛云飞
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清代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是中国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中国近代史上*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云飞出生在下级军官家庭,七岁进私塾,同时习武。嘉庆十九年(1814)应试,补本学武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士。历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
先后在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镇守东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的“定海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殉国后,谥“壮节”,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赠提督、建威将军。
3、许敬宗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之后,少有文名。隋大业年间中秀才,后担任书佐。其父许善心被杀之后投奔瓦岗军,被李密任命为记室。
李密兵败之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秦王李世民问其才学召为秦府学士,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监修国史,不久迁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年)因事贬官,任洪州都督府司马,之后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
其间参与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因此被封为高阳县男,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期间,许敬宗因起草诏书得体而深受太宗欣赏,在岑文本死后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高宗李治即位后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
4、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5、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杭州
杭州古称钱塘,武林,应天,临安,曾多次荣幸的被作为一国之首都,是六大古都之一。美丽的西湖,环绕的群山,丰富的文化,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古代文化史上,还是在现代文化史上,杭州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名人都出自杭州。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于谦——明代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龚自珍——清末文学家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山馆,又号羽?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沈括——宋代科学家,文学家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济颠和尚——高僧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又称月引流光。
宋应昌——明代军事家,万历年间抗倭援朝主将
宋应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字时祥,号桐冈,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有异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剑客,天生豪杰。
张岱——明代成就*的文学家
张岱,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司徒雷登——美国传教士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
郁达夫——爱国作家,民主战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钱学森——物理学家,导弹之父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弘一法师(李叔同)——高僧,在虎跑出家
李叔同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宗庆后——娃哈哈董事长
宗庆后,男,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娃哈哈的创始人,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担任浙江省饮料工业协会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男,1964年9月10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谷来镇,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现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日本软银董事、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华谊兄弟董事、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董事。
限于篇幅就不细数了,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发言。
从三国到现代的杭州籍名人,自己挑5个抄吧!偶要分!分!分!
(偶找了好久的说,这样分还不给偶就说不过去了~~~)
孙权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字仲谋。杭州富阳人。东汉末,继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表荐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权广罗人才,重用出身卑微的鲁肃、吕蒙,依靠张昭、周瑜、程普等南北士族地主势力,巩固和发展了东吴政权。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魏黄初三年(222),孙权称吴王,大败刘备于彝陵亭(今湖北宜都北)。魏太和三年(229),正式称帝武昌(今湖北鄂城),年号黄龙,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设置农官,实行屯田,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夷洲(今台湾)及澶州(今澎湖列岛),加强了大陆与海岛的联系,同时和海南诸国建立起交往;创建和改进了一些典章制度。在位23年,享年71岁,谥号为吴大帝。�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书法家。字登善。杭州人。隋末,入秦王李世民府为铠曹参军。唐太宗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迁起居郎。因书法遒劲,被太宗召为侍书,历任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等职。太宗病危之际,受命起草遗诏。唐高宗李治即位,封为河南县公,进封河南郡公,出任同州刺史,后人因之称"褚河南"。唐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次年,拜尚书右仆射。六年,因高宗废后立武则天事,叩血进谏,被贬为潭州都督,改桂州都督、爱州刺史。显庆三年(658)卒于住所,是年63岁。其书法继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之后,别开生面,晚年正楷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传世书帖有《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梁公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有《倪宽赞》。有文集20卷传于世。�
陈硕真
【陈硕真】(?~653)唐代农民起义女*,中国号称"皇帝"的第一位女人。杭州建德人。她自称仙人,民间奉以为神,曾遭捕,后被释。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十月,她在青溪县(今淳安)梓桐聚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章叔胤为尚书仆射,童文宝为大将,建立农民政权。曾攻克桐庐、睦州等地,并逼近歙州、婺州,威名大震。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婺州刺史崔义玄率军镇压,起义失败,陈硕真被杀。�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杭州萧山人。少善文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天宝二年(743)因病辞官。次年,还乡为道士。好酒善饮,时人称其与李白等为"饮中八仙"。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以绝句见长,今存20首,其写景抒情之作清新潇洒,自成一格,感情深厚,通俗易懂,尤以《回乡偶书》流传较广。书法有《龙瑞宫记》碑存世。�
喻皓
【喻皓】生卒年待考,898年前后在世。北宋初建筑家,称"造塔鲁班",亦作预浩。杭州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营造,尤善建塔。在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先做模型,然后施工,历时8年,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竣工。他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建造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杭州建梵天寺塔时,他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所著《木经》3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学专著,已佚(传为《宋营造法式》之蓝本)。�
毕升
【毕升】(?~1051)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杭州人。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做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定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把印刷技术提高到新的阶段。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钱癠
【钱癠】(852~932)五代吴越国创立者。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出身贫寒,少时以贩卖私盐为业。唐乾符二年(875)投军于石镜镇将董昌组织的民团,平浙江镇遏使王郢叛乱,被任为石镜兵马使。六年,击退途经临安的黄巢起义军,升都指挥使。光启二年(886),又平刘汉宏,次年任杭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升镇海军节度使。乾宁三年(896),擒获在越州称帝的董昌,升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遂尽占两浙13州之地。开平元年(907)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吴越王。后唐龙德三年(923),又封为吴越国王,立吴越国,建都杭州。在位期间,兴筑捍海石塘,抵御潮患;扩建杭州外城(罗城);设撩湖兵1000人浚治西湖。又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建堰闸。以时蓄泄,发展农业。与新罗、高丽、百济、渤海及海中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发展对外贸易。政治上采取保境安民政策,使江浙一带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后唐长兴三年(932)卒,谥武肃。�
林逋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杭州人。少年孤贫,立志为学。成学后,游于江淮间,以诗会友。40岁后,回西湖孤山隐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终生不婚,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以道德、文章名重于世,其诗"澄淡峭特多奇句",宋人辑有《林和靖诗集》,录诗300首。善行书。卒后,宋真宗赐谥"和靖处士"。�
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人。嘉�八年(1063)进士及第。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辽国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和研究所得,撰《梦溪笔谈》40卷。他精研科学,用功极勤。在司天监时,观测天象,绘图多幅,改造仪器,撰浑仪、浮漏、景表三议;曾推荐卫朴修《奉元历》,并提倡新历法,与今阳历相似。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400多年;曾阐述凹镜成像的原理,对共振规律也有研究。在地质学方面,提出了地质变迁成因论,命名了石油。记述了活字印刷、水法炼钢法等当时重大的科技成果。又精研药用植物与医学,留心记录有效的方药,著《灵苑方》,已佚。又有《良方》10卷。著述传世的还有《长兴集》。使辽所撰的《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尚有部分保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英国李约瑟博士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杭州人。少时博涉百家之书,为人放浪不羁。元丰初入太学,进《汴都赋》,赞熙宁革新,深为神宗赏识,擢为太学正。哲宗元�二年(1087)被贬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宋徽宗颁布《大晟乐》,任周邦彦为提举大晟府(管理乐府的官吏)。周邦彦博学多才,诗、文、书法、音律俱有造诣,而以词尤精。他是北宋末年词坛*,词誉极高。他的词开了南宋姜夔、史达祖一派。其代表作有《瑞龙吟》、《满庭芳·夏日》、《兰陵王·柳》、《六丑·蔷薇谢后传》等。有《片玉集》传世,内容多寄情风月、怀古羁旅、咏物抒怀之类。格律严谨,音律谐美,追求典丽,对后世词坛有巨大的影响。�
朱淑真
【朱淑真】生卒年待考。宋代女文学家。号幽栖居士。杭州人。有故居在杭州涌金门内宝康巷。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尚在世。生于官宦之家,聪明美丽,好读善诗,因婚姻不满,抑郁而终。作品之多为历代女诗人之冠。作品多幽怨感伤,如"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把酒送青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等。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传世。绍定三年(1230)有手书《璇玑图》1卷,并画有《梅竹图》。�
刘松年
【刘松年】生卒年待考。南宋画家。杭州人。家居清波门(俗称暗门),故又称刘清波或暗门刘。与李唐、马远、夏〖HTXL〗�NB06E�并称"南宋四家"。绍熙年间(1190~1194)任画院待诏。工人物山水。宁宗时(1194~1224)以《耕织图》而跻身名家。所画《中兴四将》图,表现了拥护抗金、反对投降的思想。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醉僧》、《罗汉》等。�
马远
【马远】生卒年待考。南宋画家。字钦山。原籍山西永济,杭州人。光宗、宁宗时(1190~1224)任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但他所绘多残山剩水,示宋室南渡偏安风景。世又称"马一角"。存世作品有《踏歌图》、《寒江独钓图》、《秋江渔隐图》、《华灯侍宴图》、《晓雪山水图》、《静听松风图》、《层叠冰绡图》等。�
夏?
【夏?】生卒年待考。南宋画家。字禹玉。杭州人。宁宗、理宗时,先后为画院待诏、画院祗候。早年专工人物,后取法李唐,亦工山水。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近于马远,时称马夏,为南宋画院之主流。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图》、《西湖柳艇图》、《钱塘观潮图》、《西湖春雨图》等。�
杨辉俊
【杨辉俊〗生卒年待考,约13世纪后期在世。南宋数学家,宋元四大*数学家之一。字谦光。杭州人。1261年著《详解九章算法》12卷。另有《日用算法》等书,都重实用,有的论述具有世界意义。其中《开方作法本源图》,比欧洲巴斯噶的发明早600多年。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著有《杨辉三角》一书,专论这种图形的性质。�
汪元量
【汪元量】生卒年待考。南宋爱国诗人。字大有,号水云。杭州人。南宋宫廷琴师。宋亡时随三宫被掳北上,在大都时与文天祥用"必以忠孝白天下"相勉。晚年获准南归为道士,漫游四方。写下了许多国亡的记实诗篇,人称"史诗"。其诗慷慨悲壮。有《水云集》及《湖山类稿》传世。�
杨载
【杨载】(1271~1323)元代文学家,"元代四大家"之一。字仲弘。祖籍福建浦城,杭州人。工于诗文,早年即为赵孟?所推重,声名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其诗注重格律,刚劲典雅,自成一家。有《杨仲弘集》8卷传世。�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明代小说家。名本,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有异议)。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长于词曲、杂剧,而以小说著称。杂剧今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等。�
于谦
【于谦】(1398~1457)明代政治家。字连益,号节庵。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继为山西巡按御史,平反冤狱。宣德五年(1430)召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在任19年,兴修水利,贷粮济贫,施药救难,廉政爱民,始终如一。正统十三年(1448)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六月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进逼北京,朝廷一片混乱。于谦力排南迁之议,拥立景帝,被授兵部尚书,主持京师保卫战,终于击退了瓦剌军,以功加少保。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杀。成化元年(1465)平反冤狱,追复于谦官职。弘治二年(1489)赠太傅,谥肃愍。万历间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商辂
【商辂】(1414~1486)明代宰相。字弘载,号素庵。杭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举乡试第一(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试第一(会元),继而殿试第一(状元)。为连中"三元"者。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田汝成
【田汝成】(1503~1557)明代作家。字叔禾。杭州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福建提学副使等职,后罢官归故里,浪迹西湖山水间。学识渊博,所著甚多,主要有《西湖游览志》和《西湖游览志余》。其他存世著作尚有《炎缴纪闻》、《龙凭记略》、《辽记》、《田叔禾集》、《武夷游记》等。�
蓝瑛
【蓝瑛】(1585~1664)明代画家。字田叔,号捷叟,晚年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杭州人。工书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画技笔法,博采宋元诸家之长。早年落笔秀润,晚年笔力苍劲,以疏秀苍劲取胜,尤善写秋景。与文徵明、沈周齐名,对晚明画风影响颇大,传其法者甚众。传世作品有《松岳高秋图》、《秋景寻诗图》、《秋山红树图》、《苍岩嘉树图》、《白云红树图》等。其子、孙传其家法,成为"武林"一派。�
戴梓
【戴梓】(1635~1704)清代兵器发明家。字文开。杭州人。康熙十三年(1674)发明了连珠大炮,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炮弹,比欧洲人发明使用机关枪早200多年,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康熙特封"威远将军"名号,特许炮身上镌上戴梓的名字,声誉远播海外。后遭传教士南怀仁、朝臣陈宏勋诬陷,被削职流放黑龙江,四十三年(1704)遇赦回乡,病故于途中。�
洪升
【洪升】(1645~1701)清代剧作家。号稗畦,一作稗村。杭州人。24岁至北京为国子监生。27岁遭家难回杭,家道中落,贫至常断炊,有感于李白之不遇,作《沉香亭》传奇,后改为《舞霓裳》,复改为《长生殿》,成为清代传奇的代表作之一,流唱甚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佟皇后丧葬期间演此剧,系刑部狱,释狱后被革斥。60岁时应曹寅邀至江宁,观演《长生殿》,一时传为盛事。归杭途中,酒后登舟,堕水死。洪升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传奇除《长生殿》外,尚有《回文锦》、《回龙院》、《闹高唐》等,今仅存《长生殿》一种。另有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
金农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杭州人。嗜奇好古,精于鉴别书画金石,收金石文千卷。诗格高简有奇气。擅画梅、竹、鞍马、佛像、人物、山水,俱造意新奇,笔墨质朴。又好游历,足迹半天下,居扬州最久,当时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冬心题画》、《冬心画记》、《冬心诗钞》、《论画杂诗》、《三体诗》、《画竹记》等。�
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金石篆刻家。字敬身,号纯丁、龙泓山人。杭州人。早年家贫,卖酒自给。精篆刻,常登穷岩绝壁,摹拓石刻文字,攻书、诗,尤精刻印,别树一帜,开创*篆刻流派"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绘画善梅,工兰竹、水仙。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龙泓馆诗钞》等书。�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名随园老人。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知县。因辞官后在江宁筑随园专事著述,人称"随园先生"。当时与蒋士铨、赵翼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袁枚不仅诗文俱佳,而且善画梅。著有《随园诗话》、《论诗绝句》等,尚有《小仓山房集》70余卷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陈端生
【陈端生】(1751~1796)清代女作家。字云贞。杭州人。祖父句山,在当时也颇有文名。幼承家学,善作诗文。婚后夫妇唱和,生活美满。后丈夫因科场案被谪戍边塞。陈端生遂撰长篇弹词《再生缘》,未待夫归即卒。所著17卷,共60多万字,写孟丽君和皇甫少华的故事,宣扬女子才学,肯定女子敢于挣脱某些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动,对后来戏剧、曲艺颇有影响。郭沫若认为它比《天雨花》好,可与《红楼梦》相媲美,人称"南缘北梦"。陈端生早年还著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葛云飞
【葛云飞】(1789~1841)清爱国将领。字鹏起,又字凌台,号雨田。杭州萧山人。自幼习武,倾慕岳飞,对"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之言十分赞赏。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武举,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士,授守备。其后由游击、参将升为定海总兵,在浙江水师带兵16年,治军严明。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底,英军再次进犯定海,与郑国鸿、王锡朋二总兵协力抗敌,据守定海土城,浴血奋战六昼夜,于10月1日英勇战死。著有《名将录》、《制机制药要言》、《浙海险要图说》等。�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号定庵。杭州人。出身仕宦书香之家,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二十五年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十七年任礼部主事,十九年辞归,后任江苏丹阳书院讲席。学务博览,于学术上提倡"通经致用",主张更法、改图、选拔人才,有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拥护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并预见英国将侵犯中国,建议加强武备。善诗文,计有诗词近700首,文章300多篇,有"龚派"之称,对开创中国近代文学新风产生了积极影响。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任熊
【任熊】(1823~1857)清代画家。字渭长,号湘浦。杭州萧山人。少入私塾学画,不拘古法。后游历杭州、苏州、镇江、明州等地,画技大进。曾住姚氏大梅山馆,作《大梅山民诗意图》120幅,兴酣落墨,不一月而成。设境之奇,运笔之妙,令人叹绝。后寓居苏州、杭州等地,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山水、花卉、草虫,尤以人物著称。师宗陈洪绶,而出入于宋元诸家。笔法圆劲,形象夸张。所画《列仙酒牌》、《剑侠传》、《于越先贤传》和《高士传》合为"任渭长四种",经蔡照初木刻,成为当时称绝之精品。有肖像画《人物山水册》,山水画《十万图》等为代表作。与弟任薰、子任预、弟子任颐,合称"四任"。�
任颐
【任颐】(1840~1896)晚清画家。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又作晓楼。杭州萧山人。父鹤声,工肖像。自幼得其父指授,后移居宁波,师事任熊。中年定居杭州,以卖画为生。其画花鸟、人物、山水,莫不精妙,尤以肖像见长,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有神情。受陈洪绶、华岩、朱耷等影响。画作甚丰,别具一格,在江南一带影响较广。代表作有《钟馗》、《关河一望萧索》、《苏武牧羊》等。与任熊、任薰合称"三任",加任预也称"四任"。�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杭州余杭人。自幼跟外祖父朱有虔读书,有反清民族主义思想,1890年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学习8年,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替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蔡元培等和他联系,在狱中参与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为孙中山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康梁保皇改良派开展了大论战。1911年杭州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受立宪派张謇拉拢,参加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赴京当面斥责袁世凯,被袁禁锢3年,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参加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九一八事变后,又奋起主张抗日,反对内战。1936年病逝于苏州。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他都有较大的贡献。著述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
陈叔通
【陈叔通】(1876~1966)社会活动家。杭州人。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维新运动。190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加入光复会,又去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参加反袁世凯斗争,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退出政界。长期担任杭州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杭州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从事民主运动。1949年春,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取道香港到达华北解放区,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1966年2月在北京病逝。�
马叙伦
【马叙伦】(1884~1970)学者、社会活动家。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石屋老人。杭州人。早年肄业于杭州府中学堂。后任杭州《国粹学报》等报编辑。执教杭州、江山、诸暨、广州等地。1911年去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杭州劳动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抗战期间,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46年在杭州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同年6月23日参加杭州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的反内战游行示威,被推举为向国民党政府请愿代表,在南京下关车站被国民党特务打成重伤。1947年11月,致函抗议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政策。年底经香港转到解放区。1949年初,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1949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70年在北京病逝。学术上长于文字、音韵、训诂,著有《石屋余沈》、《石屋续沈》等。�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作家。杭州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曾就学杭州府中学堂,后转入之江大学预科,以闹学潮被开除,转入蕙兰中学。1913年随其兄郁华到日本,学过文、医、法、经济等科。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步入文坛。著有小说《沉沦》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散文主要是游记,文笔优美。与鲁迅合编过文学刊物《奔流》。抗日战争时,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丹戌革岱。所著小说、散文、诗词等辑录出版有《郁达夫文集》。�
夏衍
【夏衍】(1900~1995)电影艺术家。原名沈乃照,字端先。杭州人。小学毕业后,14岁入杭州太平坊泰兴染坊当学徒。1915年9月,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参与杭州学生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与同学创办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周刊(后改名《浙江潮》),发表文章抨击时弊。1920年以名列第一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被公费保送去日本留学。先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后考入九州帝国大学。1927年4月回国,在杭州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艺术工作。1929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创办杭州艺术剧社。1932年进入电影界,任杭州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1933年由钱杏屯阝、王尘元、司徒慧敏、石凌鹤等组成中共电影小组,夏衍任组长。抗战期间,辗转杭州、广州、桂林、香港,主持《救亡日报》工作,负责《华商报》文艺副刊。在重庆以《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身分,从事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及话剧创作。1946~1948年在香港、新加坡进行统战工作,在《南侨日报》、《华商报》开辟"七人影评"。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杭州市文联主席。1955年调北京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述颇多,主要有《夏衍电影创作集》、《夏衍选集》、《电影论文集》、《劫后影谈》、《夏衍创作》、《杂碎集》、《懒寻旧梦录》等。国务院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常书鸿
【常书鸿】(1904~1994)中国敦煌学的奠基人。杭州人。从小喜爱艺术。青年时期曾留学法国里昂,后转巴黎专攻美术。1935年秋天,他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发现了伯希和编辑的画册《敦煌图录》,又在巴黎奇美博物馆看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立轴绢画后,毅然回国寻求艺术。1943年春天,他到了敦煌莫高窟。1944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他被任命为所长。在经费拮据、吃住无着的困难条件下,开展了研究和保护工作。与四川成都华西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供养人画像题识》。1944年他和同事在3尊佛像的腹内发现了66件经卷和六朝官职花名册、杂文等。经考证是北魏时期文物,为震惊世界的一大发现。1945年春,国民政府宣布解散敦煌艺术研究所,他四处奔走呼吁,于次年重新恢复。在此后不到3年内,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选"、"历代藻井图案、佛光图案及边饰图案选"、"历代山水、人物、舟车、动物、建筑资料、飞天、服饰选"等十几个专题选绘的摹本800余幅,总面积600多平方米。1949年后,常书鸿的工作受到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支持鼓励,重点加强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在1963~1966年间,在4040米长的长廊中,加固了195个石窟,而后在遍布于鸣沙山窟壁间的492个洞窟上下四层之间都用钢筋水泥的护栏保护,使回廊连成一体。他在敦煌工作、生活了近40年,1994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儿常沙娜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在艺术上亦颇有成就。�
蒋筑英
【蒋筑英】(1938~1982)科学家。杭州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毕业后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光学研究生,从事光学函数研究。1965年与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装置,质量达到国外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英雄联盟s赛历届*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世界*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