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佐格拉扎斯菲尔德(赫歇尔萨维奇)

2023-01-14 22:10:27 体育资讯 ssrunhua

什么是哥伦比亚学派

学派简介

经典文本,拒绝停滞不前,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哥伦比亚“学派”的经典著作。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建立了所谓的“传播研究”,同时也遭到强烈诟病。芝加哥学派抨击哥伦比亚学派的“心理和实证主义偏见”,谴责其提出的“有限效果论”;法兰克福学派拒绝承认受众的好恶会影响人们对于文化工业的理解;英国文化研究则指出,通过询问受众如何“使用”媒介来界定媒介的功能是无稽之谈。托德·吉特林更是对拉扎斯菲尔德的“主导范式”大加挞伐,认为该范式刻意贬低媒介的说服效果,无异于为媒介及其代理人开脱责任。

学派风格

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哥伦比亚学派并不满足于通过内容来推断效果,而是开创性地建立起一整套考察受众态度与行为的方法论;第二,哥伦比亚学派的大部分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法,自然也就冷落了民族志研究等质化分析法;第三,尽管大部分成果具有学术价值,但有不少项目的确接受了商业赞助;第四,无论他人是否接受,拉扎斯菲尔德的确提出了媒介在影响受众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效果是非常有限度。但同时,也必须承认,不少对哥伦比亚学派口诛笔伐的批评家自己或多或少地转向了“接受”研究。换言之,这些人还是最终继承了拉扎斯菲尔德学派的观点,开始强调受众释码过程的自主性。

哥伦比亚学派的媒介效果地图范围广大,从反对种族仇视广告到电视引入中东地区后产生的效应,几乎包罗万象;其思想与研究亦远远超过“即时效果”的范畴。另外,该学派的受众研究也绝不仅止于观察受众“用”媒介做了什么。事实上,从海外移居至美国的批判学者阿多诺、洛文塔尔以及克拉考尔在哥伦比亚均很受欢迎。泰玛·利比斯,在重温赫佐格对于肥皂剧听众的著名研究时即发现了哥伦比亚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样,西蒙森和韦曼在重读拉扎斯菲尔德与莫顿的经典着述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拉扎斯菲尔德于默顿的文著着重讨论了媒介如何导致受众的“服从”,如何发挥“地位赋予”功能,如何通过营造“虚假的专注”来迫使受众从政治领域全面撤退(亦即媒介的“麻醉负功能”)。

研究领域

哥伦比亚学派从事过的课题种类繁多,从最早的广播研究,到20年后对医生如何采用新的考察。若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框架,如此大规模的经验调查是绝计无法完成的。在拉扎斯菲尔德的传记作者看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最重要的创新莫过于设计了一整套用于社会调查的实验室系统。早在维也纳时,他即开始了这一项目,后又将其带到美国,并渐次“输出”至欧洲及各地。他领导下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广泛涉猎各类议题,使后人得以清晰地见证“传播科学研究”与“观念及态度研究”如何在哥伦比亚茁壮成长。

中国传播学是什么学派

中国的传播学派分为三大基础学派:

经验功能学派

技术控制论学派

结构主义批判学派

经验--功能学派是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技术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结构主义--批判学派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旨在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反省及批判。

一、经验--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他们注重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实验室观察等方式进行研究。控制心理实验、抽样调查、文献分析、实地了解等是这个学派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抽样调查,从少数被调查者推论整体,其中设定一系列社会学的分类,诸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等,通过探讨一个变量与另几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可以重复发生的传播的某些规律性现象。

二、技术控制论学派

技术控制论学派关注媒介本身及媒介形态变化如何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信息通讯理论是这个学派的直接理论来源。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从自然科学角度论证传播现象,启发了一批又一批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关注媒介本身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发展,构成了传播学的技术控制论学派。

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技术主义,主要研究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文献分析与思辨的方法,从宏观上并激进的看待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三、结构主义--批判学派

这个学派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结构分析法。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而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这种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同时,注重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以及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的研究,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这个学派认为,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的立场,坚持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是注重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学派。主要是考查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社会现象。

《重访灰色地带》| 启动传播学的莫比乌斯环(3/8)

上周的传播学课程上我收益良多,对于这本书以及知识导图的作用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虽然老师说传播学类的知识是不断更新迭代的,但是我还是决定把这本书读完。这周我阅读了第二章节,在此我对于第二章的知识进行一些梳理。

哥伦比亚学派

1939年,拉扎斯菲尔德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同年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建立,许多对传播研究感兴趣的研究生(卡茨、布劳)和青年学者(默顿、米尔斯、贝雷尔森、赫佐格)聚集在这个研究室,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传播研究的重镇。

(一)哥伦比亚学派的成就

1.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研究中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包括,研究广播剧为何和如何导致恐慌的《火星人入侵》,研究选民投票决定的《人民的选择》,研究人际影响和大众传播影响的关系的《人际影响》,赫佐格通过深度访谈研究受众对日间广播剧使用与满足的《借来的经验》,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中对有限效果论的总结等。

2.哥伦比亚学派也开创了全新的传播研究的范式。即一种以功能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以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以管理研究为运营方式和服务目标的新的研究体制。这种范式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所谓“社会事实”表面上依赖于不同个体的主观行动,但却独立于个体的意志而存在,并且可以通过经验性方法进行验证和解释。“社会事实”限制和决定了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通过验证和解释社会事实和个人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便可以预测个人和群体的态度、行为。于是,这种范式可以通过发现规律,为现实立法,给社会管理阶层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这种范式的影响甚至超出了传播研究,渗透到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具体来说,这种范式的在传播研究中的优越性在于,首先,这种范式制造了不少操作程序简单、容易上手、评价标准明确的研究工具。其次,这种范式的研究成果摆脱了早期数据的堆砌,通过文献综述和寻找对数据进行解释的理论框架,逐渐在形式上避免了研究的“抽象性”,具有了可积累的潜力。最后,这种范式确立了一种可以批量、高效地进行学术生产的模式,满足了快速发展的传媒产业的需求。

(二)对哥伦比亚学派的批评

1.曾经在《人际影响》研究中与拉扎斯菲尔德合作过的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把拉扎斯菲尔德倡导的传播研究批评为抽象经验主义,将拉扎斯菲尔德的抽象经验主义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两个反面典型大加讨伐。

2.美国社会学左派学者吉特林在《媒介社会学》中为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范式判定了管理视角、市场导向、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三大罪状。

3.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对传播仪式观的推崇,皮里阳秋地抑哥伦比亚学派扬芝加哥学派,反对施拉姆建构的四大奠基人的神话。

4.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认为哥伦比亚学派的效果研究是有问题的,并且划清了自己的受众研究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受众研究的界限。

(三)哥伦比亚学派不等于有限效果论

哥伦比亚学派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中都可以看到和有限效果论相悖的观点。

1.在《大众传播、流行品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这三种功能展现了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并且提出了具有批判色彩的判断:大众传播具有保守性,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现状。

2.在《人民的选择》和《人际影响》研究中,有限效果论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化既有倾向的作用,并没有说强化就等于无影响,这这种作用和格伯纳的培养理论有相似的地方。在《人际影响》中,虽然在日用品、时尚、电影领域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大众传播的影响比人际传播小,但在政治领域则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研究结果。另外,虽然在《人际影响》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先流向意见领袖,再流向意见领袖的追随者,但这间接说明大众传播仍然有巨大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经过了意见领袖这个代理人而已。

3.哥伦比亚学派与有限效果论绑定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哥伦比亚学派对自己传播研究历史的建构。

在《人际影响》中,卡茨首先树立了魔弹论的稻草人,划分了传播研究的新旧两个时代,把在此之前的传播研究的基本主张归结为大众是原子化的、信息可以造成直接、迅速的行为结果,进而形成了传播研究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强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的否定之否定的叙事。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更是堂而皇之确立了有限效果论的原理原则,将其奉为真理。后来,施拉姆对与四大奠基人的建构再一次对这一叙事的权威性进行了确认。

(四)哥伦比亚学派不等于抽象经验主义

1.拉扎斯菲尔德尊重其他的研究方法。

拉扎斯菲尔德邀请阿多诺参与广播音乐的研究,看重的就是阿多诺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在与阿多诺不愉快的合作之后,拉扎斯菲尔德发表在法兰克福学派期刊《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论管理的和批判的传播研究》一文中,强调了批判研究的价值,认为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可以互补,就是用批判研究的眼光提出问题,再用管理研究进行证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阿多诺在后来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威权人格研究中实现了他设想的两种研究的结合,这个研究用实证的方法支持了阿多诺的批判性概念。

2.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也并非只有实证主义研究

赫佐格的日间广播剧研究采用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流行文化给妇女听众带来的满足感。他的论文明显带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痕迹,把妇女的收听愉悦称之为“借来的经验”,认为虚假的文化产品的实质对妇女的控制和剥削。

3.哥伦比亚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论证逻辑不同

拉扎斯菲尔德坚持的是形式逻辑,阿多诺坚持的是辩证法。辩证法在论证时会超越形式逻辑的严格规定,用整体的、类比的、跳跃的、主观性强的思维方法,比如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一文。当然,阿多诺在威权人格研究中对两种论证逻辑进行了结合。

4.哥伦比亚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能动性的对立

文化研究学派同样进行受众研究,但是他们认为哥伦比亚学派忽略了从被研究者角度看待个人和群体对世界的理解。他们坚持建构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在条件和规律的被动服从,而是主动创造了被共同遵守的规则。当然,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再次证明哥伦比亚学派并非铁板一块,并非完全坚持结构主义。

(五)哥伦比亚学派的管理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

上述观点说明,哥伦比亚学派和批判学派之间在有限效果和强效果、抽象经验主义和批判研究、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结构论和建构论之间存在着灰色地带,但是两个学派直接存在一个真正泾渭分明的矛盾,即运营方式和服务目标上的矛盾,这可以从哥伦比亚学派的管理研究。

赫佐格拉扎斯菲尔德(赫歇尔萨维奇) 第1张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生山体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