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宋
公元960—976年 宋太祖赵匡胤年间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吕余庆因陈桥兵变拥赵匡胤登皇位有佐命功历升端明殿学士、开封知府、户部侍郎。以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征召回朝为太祖创设的首任参知政事(副相)。后又以参知政事权知成都府整顿军纪,将士畏服,境内宴然,以功加吏部侍郎。
公元965年,乾德三年。虎捷指挥使吕翰因受主帅凌辱,率部起兵嘉州,被曹彬率宋军重创败亡。
公元973年,开宝六年。吕余庆与宰相赵普交替执掌政事印,同等议亊,不久因疾上表请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卒赠镇南军节度使。
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吕端以父荫入仕为太常少卿任出使契丹副使。回朝后任司门员外郎、知成都府,获赐金紫衣,征召为考功员外郎。出使高丽后历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大理少卿等。
公元977—997年 宋太宗 赵炅(光义) 年间
公元976年,太平兴国元年。吕祐之举进士。出使高丽,回朝后献海外覃皇泽诗十九首,太宗嘉之。累官工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集贤院直学士迁刑部侍郎。著有文集三十卷。
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吕蒙正经寒窑苦读高中丁丑科进士第一,为宋代第十六位状元,初授将作监丞。兄元明陈州髙水县主簿早卒、弟蒙吉左班殿值郎正七品、蒙叟徐州偃城主簿从九品、蒙庄曹州楚邱县丞从九品、蒙休咸平四年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叔父龟祥同年进士及第,为殿中丞知寿州,生三子蒙亨、蒙巽、蒙周。
公元985年,雍熙二年。吕文仲(僧珍后裔)出使高丽,历翰林院侍读学士、刑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南唐进士, 富词学,参与编修《太平御览》等。兄文膺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生一子士元。
公元988年,端拱元年。吕蒙正自翰林学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监修国史。
公元989年,端拱二年。吕蒙亨举进士,因堂兄蒙正居相位而避嫌弃廷试,出任下蔡主簿,授光禄寺丞改大理寺丞。后以长子夷简位显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封魏国公。次子宗简天圣元年进士,累官至刑部员外郎,卒赐紫金光禄大夫。三子尭简官为太子中允。其弟蒙巽累官吏部侍郎知海州,蒙周淳化二年进士官至太常侍丞。
公元993年,淳化四年。吕端授右谏议大夫,复枢密直学士进门下侍郎任参知政事。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得到太宗重用。同年因受妻族宋沆上书触犯皇帝连坐罢相后又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宗卒,吕端等粉碎宦官王继恩的阴谋,立太子赵恒为真宗。以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加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亊,监修国史,正一品。
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吕蒙正复相二年后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为政不以权谋私,敢说真话,荐贤不偱私情。有人欲献能照二百里宝镜以求引荐被拒,所荐夷简、富弼均为宋名相。
公元998—1022年 宋真宗 赵恒 年间
公元999年,咸平二年。吕元士举明经,初授潭州醴陵尉,历庐州司理参军、秦州陇城县令等,以疾卒于官,欧阳修为之作《陇城县令赠太常博士吕君墓志铭》。生四子渊、溱、淇、淙。
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吕夷简举进士,历任通判、知州等,任上请免农具税,造福于民。四月,吕端以太子太保卒,赠司空、谥正惠。生四子:藩为太子中舍人、荀为大理评事、蔚为千牛备身、蔼为殿中省进马。孙谔、谘、讷、诲在天禧、天圣、景祐年间相继登进士。
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吕蒙正以左仆射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三次入相,加司空兼门下侍郎。后以疾罢相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徐国公。卒赠中书令、谥文穆。生十一子,宋史载:从简国子博士,惟简太子中舍,承简司门员外郎,行简比部员外郎,务简国子博士,居简殿中丞,知简太子右赞善大夫。师简、昭简、诠简、易简无传。
公元1018年,天禧二年。吕言奉真宗命以侍御史、钦差身份赴西京洛阳举行祈祷祭祀,以消弭常于晚上悬浮于空中的形同帽子一样的不明飞行物。后经起居舍人吕夷简捕斩了三个利用道术蛊惑人心的僧道后,不明飞行物不再出现。史称帽妖事件。
公元1023—1063年,宋仁宗 赵祯 年间
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吕夷简以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不久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因郭皇后说他依附刘太后被罢职外任。生五子公绰、公餗、公弼、公著、公孺。同年次子公餗由开封府迁居彰德府安阳县,为安阳始迁之祖,官至太常博士、太子赞善。五子公孺以父荫补官赐进士出身历龙图阁直学士、户部尚书,赠右光禄大夫。
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吕璹与叔父吕进同登进士,以县令迁宜州通判,至桂州值侬智高反,为转运使权知邕州,将兵二千剿贼得首虏为多,因功迁开封府司录、光禄尚书,赐爵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赠紫鱼袋、封太师鲁国公。生十子,登进士者八人:惠卿官至参知政事,德卿官至太子中允,温卿官朝散大夫判司农寺,和卿官至河间府知府,虞卿官谏议大夫知长沙,康卿官至安州观察使,谅卿官温州军事推官赠宣教郎官,升卿官翰林学士。后世南安朴里村中吕氏祠堂有“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楹联。父吕晏亦进士官泉州府助教。
公元1038年,宝元元年。吕溱高中戊寅科状元,初授将作监丞,因有政绩升亳州通判,后任著作郎、直集贤院、《起居注》同修官。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吕夷简由判天雄军复入相,以申国公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不久以太尉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配享仁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神像之一。
公元1042年, 庆历二年。吕乔卿、吕夏卿兄弟同举进士。乔卿官至朝散郎。夏卿历江宁县尉、直秘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出知颍州,编有《新唐书》。父吕造天圣二年举进士官至朝散大夫。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吕公绰以父荫补官,后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迁右司郎中,未拜疾革,赠左谏议大夫。常询民间疾苦,曾奏请免牛不入藉(税)。子希杰官至太常博士,希道官至中散大夫,希成历官浙东道提干、台州路总管,卒赠太保。
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吕大忠进士及第,累官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宝文阁直学士。同年二弟吕大防亦举进士,初授冯翊主簿。
公元l052年,皇祐四年。吕溱劝仁宗不要封锁侬智高叛寇岭南消息,“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仁宗从之。进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知徐州,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后起为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为政以耿直敢言为朝廷内外推许,卒于任,赠礼部侍郎。
公元l057年,嘉佑二年,吕大钧举进士,历官延州监折博务、知县,首创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为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四书注》《诚德集》等。弟大临为金石学家,历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与兄大忠、大防称蓝田吕氏四贤。
公元l060年,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冲之查考文献将历任度支副使的履历刻写在石上和署办的东壁上,开择吏留档先驱。
公元1061年,嘉佑六年。吕诲因劾奏公主出知江州,后召复知谏院拜御史中丞。为官三居谏职皆以劾奏执政大臣等而罢。为北宋敢谏之臣,著有《吕献可章奏》20卷。生四子由庚、由礼、由圣、由诚。
仁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030年吕士昌。1046年吕百能、吕元。
公元1064—1067年 宋英宗 赵曙 年间
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吕公著以父荫补官并进士及第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次年因谏阻濮议案贬侍御史吕诲、吕大防出京未果,故坚请外任出知蔡州。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吕公弼以父荫进仕赐进士出身,历直史馆权知开封府加给事中。因为政宽厚仁爱拜枢密副使、擢枢密使。
公元1068—1085年 宋神宗 赵顼 年间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吕惠卿嘉佑二年登第任真州推官任满后参与王安石新法为检详文字。后历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兼知制诰草拟新法和章奏。主持科举改革后的首次科考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
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吕嘉问窃从祖公弼论新法奏稿示王安石,至公弼被贬为枢密副使出知太原府,被称为“家贼”不得与吕氏同传。历官龙图阁直学士、权户部判官、提举市易务,卒赠资政殿学士。
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吕公弼以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生四子:希道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希彦官至西京留守司御史台、赠光禄大夫,希仁登第官至户部尚书,希明官至太常寺太祝。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吕惠卿以知谏院、翰林学士出任参知政事。因御史揭其弟升卿试国子监舞弊案而罢副相出知陈州、延州,在知太原府任上,率步、骑二万击败西夏军于聚星泊。后又因“元祐更化”案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吕公著因彗星出现朝廷求直言而上书获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任枢密副使,反对恢复肉刑。不久因病辞罢为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后高太后遣使迎回朝为门下侍郎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执政。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吕大防徙永兴军,上陈三说九宜,所知华州民力富、军需足,政绩卓著,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迁吏部尙书。
神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070年吕俱。1073年吕阳、吕厚、吕监授官通议大夫。1076年吕常。1082年吕杭、吕察、吕企、吕傃(明卿长子)官翰林学士。1085年吕祝。
公元1086—1100年 宋 哲宗赵煦 年间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吕希纯以祀明堂将用皇佑故亊并飨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事不经见,嘉祐已厘正而谏言,帝从之以神宗独配。
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吕陶以进士历太原府判官知彭州,因涉洛蜀党争,自殿中侍御史、左司谏出为转运副使。后因入“元祐党籍”夺职,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著有《吕陶集》六十卷。
公元1088年,元祐三年。吕大防以尚书右丞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汲郡公为相执政,废除新法,提举修撰《神宗实录》。因元祐党争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行至虔州信丰病逝。后追赐太学士、太师、宣国公、谥号正愍。有《文献通考》传世。子景山赠进士、授文林郎封大尹、任知县。祖吕通太常博士,父吕贲比部郎中。
公元1089年,元祐四年。吕公著以司空、平章军国重事恳辞不允,诏建第于东府之南,特许二日一朝赴都堂参议军国事不必拘时。二月卒,赠太师封申国公、谥正献。自宋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军国重事者共四人,公著与父居其二,士艳其荣。著有《五州录》《吕申公掌记》《吕氏孝经要语》等,开启吕学端绪。生三子:希哲、希绩、希纯。
1094年,绍圣元年。吕颐浩举进士初授密州司户参军,后被降将郭药师掳至金国,放归后被命为河北都转运使、扬州知州。
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吕惠卿复官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大名府率军击退大举入侵鄜延路的西夏军,因功升银青光禄大夫。以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致仕,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敏。子渊绍兴五年登进士、河乾道五年登进士,孙荣绍兴十二年登进士,官朝散大夫。
哲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086年吕律累官秘书少监。1087年吕放官翰林学士。1088年吕仿。1097年吕深、吕杭。1100年吕沆、吕税。
公元1101年——1125年宋徽宗 赵佶 年间
公元1101年,靖国元年。吕希纯因入元祐党藉贬为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徽宗即位后敇还改知颕州,翌年卒于任,赠宝章阁侍制。
公元1101年,崇宁元年。吕希哲因淡薄名位潜心于学,父殁始为兵部员外郎。徽宗召为秘书少监,迁直秘阁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夺职。遂授徒讲学,为学“不主一门,不私一说”,成就吕氏家学。卒赠太子太保,赐爵荣阳郡公。生三子好问、疑问、切问。
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奸相蔡京专政,树北宋“元祐党籍碑”(崇宁党),宣称在碑人员为十恶不赦的奸党,吕氏在碑者:吕公著、吕大防、吕希纯、吕希哲、吕希绩、吕陶、吕谅卿、吕彦祖。
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吕潜夫上书徽宗要严惩不执行任满考核的官员得到采纳,历官朝奉大夫、成都路转运使。生子云中、原中、柔中、云翔、云卿、云韶、云章。父仲甫治平四年登第,官集英殿修撰,卒赠龙图阁学士。祖昌龄历官宣德郎、江南转运使。曾祖从简。
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吕师囊率众响应方腊起义,连下台州、天台、黄岩、温州等城。七月被困于黄岩断头山,跳崖致伤被俘遇害。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吕渭任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章事,于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刻了一贴避免染岚瘴之病的《养气汤方》药方。
徽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103年吕修卿高中会元官国子监祭酒、银青光禄大夫,吕庐卿官至中义大夫。1106年吕著、吕若常、吕之才(德卿孙)官资善大夫、崇伯学士。1109年大观三年吕宾、吕祚。1125年吕广问登第,历集贤殿修撰、知池州等地。
公元1126年 宋钦宗 赵桓 靖康元年
吕由诚以宜任台臣被召至京师,因与宰相唐恪议不合而力辞求退。差知袭庆府,遇金人重兵攻城,城陷全家四十口被害,仅子亿、傅、倬居外幸免于难。后诏赠由诚三官,为通奉大夫,与二子恩泽。
公元1127年——1162年南宋高宗 赵构 年间
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吕好问因被议金人陷都时不能执节而求除去,疏入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同宵宫。后金兵南下,辗转避桂州卒于寓所,以恩赐爵东莱郡侯、秦国公加御史中丞,赠太师、谥功德碑曰:元静惠安。生五子:本中、揆中、弸中、用中、忱中。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吕颐浩以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率军勤王,平苗傅、刘正彦兵变迎高宗复位,历尚书右、左仆射,以宰相兼领军权而为人所惮。因建议高宗亲征被劾,辞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不久二度拜相,任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开都督府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吕本中被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历太常少卿、侍讲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后深居讲道论学,为宋代江西派诗人、词人、道学家。卒赐谥文清。著有《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因父为东莱郡侯,故世称东莱先生。
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吕祉以太学上舍释褐出身历右正言、建康知府、吏部侍郎等升兵部尚书参议军事。淮西军变中被害,赠资政殿大学士。子胜己从张栻、朱熹讲学,历任杭州知府、朝散大夫。
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吕颐浩罢左相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封成国公,因老病辞镇守陕西之职。卒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神像之一。著有《忠穆集》。生四子:摭官朝散郎、直秘阁,抗官浙东提举,挺为右承务郎,擢进士及第。
公元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吕愿中任静江(桂林)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诱降诸蛮三十一种,得州二十七,县一百二十五,寨四十,峒一百七十九。后因作诗媚秦桧被贬果州团练副使封州安置。
高宗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128年吕希说。1132年吕靖(夏卿孙)、吕秉文官奉直大夫。1151年吕定历殿前都指挥、龙虎上将军。
公元1163年——1189年南宋孝宗 赵昚 年间
公元1163年,隆兴元年。吕祖谦先中博学宏词科,后又中进士,历太学博士、秘书省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学业上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开创婺学,又称吕学,成为南宋重要学者和思想家,史称小东莱先生。子延年官建德知县。父大器曾在豹隐堂讲学,官至尚书仓部郎。祖弸中累官元帅府参议、朝请郎,封东阳郡公,赠通议大夫。
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吕大椇字规叔,曾任梧州教授、监察御史、河南府推官,致仕后与子淮南安抚使祖璟创办鹿门书院。父用中官福建路提举市舶司、知泉州府。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吕祖俭奉派监明州仓,遇兄祖谦卒服丧一年。历衢州法曹、台州通判、太府丞,助兄讲学丽泽书堂,著有《大愚集》。追赠朝奉郎、直秘阁,谥忠。从弟祖泰性疏达,学问该洽,以言报国上书被贬,后诏雪,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
孝宗年间登进士的有:1166年进士吕实、吕闳。1169年吕容。1172年吕庭坚官奉直大夫。1178年进士吕炎。1184年吕启宗。
公元 1195—1224年 南宋宁宗赵扩年间
公元1208年,嘉定元年。吕殊举进士历江陵教授、朝奉郎,著有《敏斋稿》。吕声之太学出身官至昭信军节度推官,著有《雁山吟》。
公元1211年,嘉定四年。吕午举进士授乌程主簿,历监察御史、起居郎兼史院官、中奉大夫,著有《竹坡类藁》《左史谏草》等。子吕沆以铨试第一授黄岩县主簿、婺州通判。因政事不顺隐归不再复出。
宁宗年间举进士的有:1199年吕克袭、吕克广、吕克导,吕克光官承事郎。1205年吕稽叔。
公元 1225—1264年 南宋理宗赵昀年间
公元 1234年,端平元年。吕沅铨试第一,知于潜县,旋通判婺州、后知兴国军及全州。同年吕重庚登进士,官至大理正。
公元1237年,嘉熙元年。吕文德以樵夫行武、魁悟勇悍而建功擢为池州都统制,率军援安丰城力战打退蒙军。又以宋军精锐伏击败蒙军于五河,连传捷报二十七次。以功升福州观察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后兼知濠州节制寿、亳等四州军队。以亲族及樵夫、炭农等编成了南宋末最大、战绩最为卓著的吕氏军事集团。弟文焕、文信、文福,子侄师夔、师龙、师道、师孟、师望,婿范文虎等均为重要将臣。
公元 1247年,淳祐七年。吕大奎登张渊微榜登一甲第三名进士。初任潮州教授,迁袁州、福州通判,以政绩升朝议大夫兼吏部员外郎。同年吕中举进士,授肇庆府教授,历国史实录院检讨、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著有《演易十图》《论语讲义》《治迹要略》等。
公元 1259年,开庆元年。吕文德为保康军节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四月又总领四川财赋、授京湖制置使,率部转战川鄂,增援钓鱼城,连败蒙军,致使蒙哥战死在合州。因功以开府仪同三司、少傅、崇国公致仕,特授少师改封卫国公。卒谥武忠,追封为和义郡王。父吕深,追赠太师、相国公。因弟文焕降元,《宋史》不传。
理宗年间举进士的有:1226年吕桥。1228年吕秉南历官崇安尉、朝议大夫。1238年吕抚历官朝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封永康县开国男。1249年吕大方官宗政说书、秘书郎。1253年吕圭官通直郎侍班。1256年宝祐四年吕岳英德州佥书判官。1260年景定元年庚申科进士吕人龙。
公元 1265—1274年 南宋度宗 赵禥 年间
公元1273年,咸淳九年。吕文焕以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职从1267年起死守襄阳与蒙元相持达六年之久。但因南宋末年政治昏庸、奸臣贾似道当政,致襄阳兵尽粮绝,为免屠城与子师圣降元。
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吕师夔卸任广西制抚后镇守九江,以兵部尚书降元,后官至元中书省左丞。
度宗年间举进士的有:1265年吕鼎享官文林郎,吕然任淞江制置司计议官以军功转修武郎,吕勋特恩同登进士官修职郎、监临安府盐官县教积务官。1268年吕傥授徽州府学教授,改修职郎处州松阳县尉。
公元1275—1279年 南宋恭宗赵显、 卫王赵昺年间
公元1275年,恭宗赵显德佑元年。吕文信仕至武功大夫、沿江副司谘议,率水师在南康斛林的夹白鹿矶与元兵遭遇战死,赠宁远军承宣使。子师宪,特与带行阁职,与两子承信郎恩泽。
公元1279年,卫王赵昺祥兴二年。吕大奎奉檄以兴化军(今莆田市)转调漳州知府节制左翼屯戍军马赴任时被叛将蒲寿庚执捕欲杀,幸得门弟子救出,后易服避入海岛时再次被捕,拒降被害。著有《莆阳拙政录》、《春秋或问》、《论孟集解》等传世。
有《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段真实的记载,想必施耐庵是看过的,将其中的几个细节充分渲染,便成了小说中的武松。至于武松的最后结局,《水浒传》中写到他成了清忠祖师,得享天年,实在是一种符合老百姓心愿的美好的艺术处理。 《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像“景阳冈武松打虎”“供人头武二郎设祭”“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哪一段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尤其是后人附会的“单臂擒方腊”更使得英雄武松名满华夏。 然而,这一切都是小说家言
没有姓吴的。如果看到有姓吴的,那是小说中虚构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知府,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杭州知府张印立
张 未 弛
明朝最后一任杭州知府姓张,名印立,字参我,乃是山东省临朐县大郝庄人,为邑乡贤张显儒之长子。崇祯十年,进士及第,后官至杭州知府。明祚既倾,挂冠归朐,居宝瓶山下之郝庄隐逸终生。此间先后数十年,其轶闻野说,漫布朐境,流传民间;虽不见经传,却久传不湮。故今记之,而飨诸君。
寒窗苦读嵩山寺
崇祯初年,张印立与来仪共读书塾。塾中学子甚众,而学业优异者,惟来仪与张印立也。塾师喜之,厚望寄之,倍付心血以授其业,但等考期,博取功名。
崇祯三年,乡试开科。塾师料其学业已成,功力已就,遂命邑庠同赴省城,以应乡闱。结果,来仪一举夺魁,考取解元;而张印立名落孙山。归,塾师怒,责罚戒尺二百;从此发愤,下帷嵩山龙泉寺,苦读寒窗三载,未归家门一次;磨穿石砚两方,写秃毫笔数十。崇祯六年,再赴乡试,与邑内张涵、冯士标同科中举。及至崇祯十年三月,张印立独领风骚,先于同科举子,考取刘同升榜进士。塾师甚悦,褒其有志;复责来仪,再应会试。迨至崇祯十三年,来仪方同冯士标考取庚辰科进士。
清朝初年,张印立重游故地,遂作《龙泉寺诗》曰:“嵩山山下海门开,万古幽萝映绿苔。榻下龙窥丹灶火,池中月浸紫霞杯(bai)。渔郎不识花津远,桂子方从鹫岭培(pai)。自是千秋文豹地,半檐风日任徘徊。读其诗,思其意,“想其芸窗攻苦,月锻季炼,炉火纯清之候,实有触发于寺中”者也。此乃清道光三年进士刘清源先生在《重修龙泉寺碑文》中,对张印立下帷绝编,寒窗苦读的评述。
衡王府内求功名
张印立进士及第后,初仕北直隶藁城县知县,继转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两督饷楚中江右,再任南京户部陕西司郎中。恰于此时,不幸忽至,萱堂急逝,回家守制。及至满孝三年,吏部却未起用,皆因人多阙少,候补无期。张印立苦闷家中,邻人出谋曰:“当拜婶母!”婶母朱氏者,乃衡王之女、郝庄仪宾张宗孟(号太岩)之室也。及至邻人怂之再三,张印立遂借春节拜年之机叩拜其婶。朱氏早有所悟,道:“后日初三,大侄子随我去青州,见见您姥爷(衡王),求他进京启奏圣上,谋个官阙,重新起用!”印立再谢。
正月初三,朱氏乘轿,张宗孟和张印立叔侄二人各自乘马跟随轿后,奔赴青州衡王府。及至府中,朱氏引见,张印立叩谒衡王。礼毕随衡王入客厅。仪宾张宗孟言明其意。衡王颔首,并出题探其才学功底。张印立即席作答。
衡王颇为赏识,曰:“外甥学底深厚,足可胜任知府之职。这样吧!天下州府任你选!”
张印立惊喜异常,“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否到苏、杭二州去?请外祖大人裁酌”。
“好!”衡王一口应允,“近日我正要赴京师朝拜圣上,顺便奏明此事,再让吏部通融一番,足可事成。大明江山乃是我朱家天下!要做个知府,还不容易?”张印立叩谢不已。
是年元宵节过后,张印立随衡王赴京觐谒崇祯皇帝,遂得杭州知府之职。据杭州市志办公室陈光熙先生提供的《杭州府志》记载:“张印玉,临朐人,进士,(崇祯)十七年任。”盖将“立”字误作“玉”也。
杭州府中挂冠归
张印立官居正四品知府,衙坐杭州正堂,却念念不忘候补待职时的苦闷滋味,遂勤于政事,“不负朝廷,不负百姓,不负所学”,而“牧民有声”(光绪《临朐县志·人物》)以致杭州府辖地方士民佩其为人,服其为治。
是年春天,巡检兵卒捕获盗窃公廪之贼。
张印立坐堂审问。
贼报姓名,“小人名叫何良,因家中断炊,老母待毙,故盗仓廪……”其情可怜!
张印立急忙询问,“家中断炊,究竟是赋税过重,还是天灾歉收哇?”
何良说:“去年天旱歉收,而田赋丝毫未减;加上贼寇猖獗,抢粮夺米,以致家家粮尽囤空,只靠树皮、菜叶度日。家母年逾七旬,已经饿得身肿眼瞎。我这做儿的,眼看不下,才起歹意,来盗官仓……”
“噢——”张印立微微颔首,“盗窃官仓,应是死罪!不过,念你家境唯艰,孝心可敬,本官免究罪责,回家好生侍候令堂去吧!”何良叩谢,起身欲走。
张印立说:“近日本官将欲下察民情,然后实情上奏,求减田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届时,你可来领粮糊口。”贼感其言,涕零而跪,深谢而去。
张印立访察民情以后,果然上奏朝廷,获准减免当年田赋,允许开仓赈济灾民。此则史志所谓“张印立牧民有声”之来历。
崇祯末年,国运且尽,帝祚日危;连年天灾,饥民遍地;贼寇猖獗,义兵四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继之清兵入关,改称大清帝国。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下江南,围杭州。张知府率兵民守城,城守多日,却无救兵。张知府身心交瘁,寝食不安,闷坐府宅之内。戴氏夫人侍奉左右,抚慰照料。戴氏者,钱塘士绅戴太公之女,素习诗书,颇有远虑;由府学教授执柯作伐,而成张印立第四房夫人(当时前三房姚、倪、夏氏俱在山东)。
是夜更深,印立已寐;戴氏恹恹,忽闻窗处响动。
戴氏心惊,推醒夫君。二人屏息聆听,似有人走至窗下。正在疑惑,猛听窗处悄语:“知府大人,快快起来,清兵即将攻城,天亮您就无法脱身了!”
张印立惊询:“你是何人?”
“我叫何良,去年春天,我盗官仓,被老爷宽恕饶命,为报救命之恩,特来救你出城。”
张印立及戴氏慌忙起来。戴氏掌灯开门,只见来者身著夜行防箭服,跪地施礼。
张印立急问:“你缘何如此打扮?”
何良抬头仰面,“家母故去之后,本人孤苦无依,才落草为寇。因本人会些武功夫,故作军中斥候兵……”
张知府神色严竣,“起来说话!你进府宅,有人见过否?”
“禀大人,小人练的是飞檐走壁之功,爬城墙,兵丁不知;入贵府,乃是从房顶而来。衙役也未觉察。”
戴氏夫人低声说:“老爷快拿主意,脱身去吧!”
张知府唉声叹气,喃喃自语:“身为朝廷四品官,岂能偷生奔家还?宁为大明守城死,不愿世人骂万年!”
何良促之,“大人,杭州已是兵临城下,南京新帝已亡,但凭本府兵丁,则是朝不保夕;何况浙江巡抚已决计开城投降,天亮可就难以脱身啦!”
张印立吩咐戴氏,“收拾行李,叫醒孩子。”
戴氏说:“为妾一旦同行,必引歹人注意,还是你先走,我卸掉裙钗,隐匿闾巷,投孩子外公家中。”
“那就让书童护送你等。天下太平之时,再去山东老家吧!”洒泪而别。
张印立脱掉官服,露出青丝便装,说:“何义士在此稍候。我去去就来!”说着,手捧官印,直奔知府正堂;将官服、官印摆放公案之上,然后退入堂中,伏身三拜。府内大小官员及衙役侍卫只来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张印立起身,站于堂烛之下,环谓众人曰:“鞑子围城,却无救兵。可知国运且尽!而如今,城池将破,败局难收。诸位纵然以死相殉,亦难扭转乾坤,于国于家并无分毫裨益。故请诸位速去安顿眷属,救护百姓。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了!”言讫,众人一哄而出。
张印立匆匆回到私邸,正遇何良出来。
“大人,事不宜迟啊!”何良催促,“北门外兵力极少,您去叫开城门,从那儿可以突围!”
“再叫开北门?贼兵乘势而入,岂不让百姓更罹其害?”
何良说:“大人,如今清兵已破外城。百姓欲逃无门,求生无路。您一旦叫开北门,恰给百姓开了逃生之路,总比堵在城中被杀被辱要好!”
“那就奔北门。”张印立断然发话,忽又想起戴氏母子,“我的眷属……”
“尊夫人已同令郎走了。”
“噢!”张印立松了一口气,方才出堂,领何良去侧院马厩,各骑一马直奔北门;他们出府入巷,只见人们行色慌慌,东躲西藏。
张印立叫开北门,在何良的带领之下,冲过吊桥,落荒而去。原来何良身为斥候兵,既知军中口令,亦有腰牌兵符,所以逢军遇勇,一路畅行,没费多少口舌,便领张印立越过围城兵营。约摸离开杭州七、八里地,何良带住马缰,“大人快走!恕不远送!”说着抱拳揖别。印立还礼。尔后两人各奔南北。一路之上,张印立马不停蹄,直奔山东。及至归朐,坐骑疲困,数日而亡。张印立心中恻隐,深感此马千里奔命之苦,遂依孔子埋马葬狗之习,命家人葬之村西,称曰:马子冢。时隔不久,王、蒋二书童受戴氏差遣,自钱塘归来问安。
张印立念其孤苦无依,而留居郝庄,视若螟蛉,成其家业。此则大郝庄王、蒋二姓之由来也。
至于戴氏母子,则于杭州失陷之后,投族亲以存身。今之浙江张氏,尚有印立后裔。
负明挂冠空余悔
张印立挂冠杭州,弃官而归,本来已触犯“大明禁律”。按照常规:当予治罪。然因明朝已经灭亡,也就无人过问此事。而张印立扪心自责:“未为大明守城死,实感胸中独惭然!不及逢萌东都去,为避纲纪绝人寰。”于是乎!杜门谢客,隐居家中;或出游石门山及沂嵩峰峦之下,寄情山水,吟哦风月;或足不出户,著书立说,撰成《程朱理学析注》十卷、《宝瓶文集》二十六卷以自娱。(不含《西湖杂咏》三卷诗集。)可惜!后因家中失火而焚毁。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临朐人冯溥曾托人捎信,劝张印立出仕满清。张印立心灰意冷,泚笔回函:“命中注定无官运,强而求之亦碍身。负明挂冠空余悔,岂能再做两朝臣?”婉辞谢绝。
总裁骈邑志
清康熙十一年,临朐知县屠寿徵欲修《临朐县志》,遂请张印立、孙席庆、尹所遴纂修。初,张印立谢绝不就,以免恋栈之嫌,而绝贪腥之论。怎奈屠知县恳求再三,两顾舍下。张印立遂至县庠文庙,荐贡生尹所遴任主笔纂修,荐副贡张侗、副监张嘉宾、张奇峋等辅佐订正。而其本人同原江西袁州府同知孙席庆只作总裁之职。此间,张印立居住邑西郭家楼(后称张家庄)之张府别墅,每天步行进县城北门至县衙,裁定篇目,审阅志文,时则提笔斧正,时则撰文点评,尤其对故交同窗——兰阳知县来仪死节之烈推崇、钦敬,撰长文以评之。此志文成四卷,分目四十有余,较临朐第一部官修县志——嘉靖《临朐县志》更为具体、系统,是临朐县第二部官方县志。志书既成,知县屠寿徵赠一对联:“总裁骈邑志,宰治杭州城。”其中,“骈邑志”系指行世至今的康熙《临朐县志》。
张印立,一生坎坷,仕途不畅,尤其杭州挂冠,使其遗恨终生!及至晚年易箦,尚留遗训曰:“终生一憾,杭州挂冠;有负明惠,忆之赧然!”“愿吾子孙:尽忠朱明,勿事鞑清,全我名节!”言辞切切,足可窥其负明之悔,仇清之忱!亦可知其为全名节,不作贰臣之凛烈!
(本文原载2007年3月21日《潍坊晚报》12版“史海钩沉”。作者张未弛乃是明朝进士、杭州知府张印立直系13世孙。)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