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奥运会期间,看到一些项目的运动员获得奖牌后,身价飞速上涨啊,可能原本什么都不是的,拿几百都当钱的,现在却几百万都看不上眼了,变化太大了,可能有很多人辛苦一辈子都得不到这么大的荣耀啊!
西方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吗?
【郑若麟】
奥运是一个人人有权发言的场所。对于金牌的重要性,对于举国体制的价值乃至道德评判,对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一些事实,却不应有过多的分歧。然而令人走眼的,却恰恰是国人对事实的认定居然会南辕北辙,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例子,就是“外国金牌选手都是业余的”,而中国却因“举国体制”,所以运动员都是“职业”的。自伦敦奥运开幕以来,这种蓄意贬低甚至羞辱中国运动员的说法不绝于耳。这绝对是一个对西方历来“言行不一”的本质茫然无知所导致的误解。
我们已经知道,法国媒体和民众与我们一样,对金牌争夺极为关注。特别是这次法国奥运成绩斐然,至8月6日止,以8块金牌雄居第五,于是法国电视台一反北京奥运时的做法,天天播出金牌榜。夺得100公斤级以上柔道金牌的泰迪・里内自然受到绝对英雄般的欢呼!他在抵达巴黎北方车站时说,“作为一名业余运动员,我对夺得金牌非常骄傲……”
“业余运动员”?正是由于这类神奇的说法,使中国人(其实也包括普通法国民众在内)产生一连串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联想。他们以为既然是“业余”,那就是里内等运动员都各有职业,或大学学生,或企业职工;他们白天上班,晚上“业余”时间乐之不疲地去练习各种体育项目,最终还能夺得金牌。于是,我们由此推论,西方金牌得主是基于大众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使竞技体育得到升华!多么令人羡慕的伟大体育理念呵!遗憾的是这实在与法国的现实相差太远。
就拿里内来说,他从五岁进入俱乐部从事柔道训练,13岁获得正式比赛许可,14岁进入省“希望队”,15岁入选国家队,18岁夺得第一个冠军。他迄今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其他职业。他从去年夏季转会法国勒瓦鲁阿柔道俱乐部后签约至2013年,俱乐部支付给他18万欧元的年薪。这与民众心中的“业余”有何关联?而且里内每获一次世界冠军,国家柔道联合会就支付给他35000欧元(欧洲冠军为15000欧元,奥运金牌50000欧元)。他还因代言四家厂商而拿到50万欧元的广告费。事实上,不仅仅是获得冠军的选手有工资,俱乐部签约的其他运动员也都领取工资,只是在没有夺得奖牌之前,他们的工资往往较低而已。
俱乐部之所以要与运动员签约,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付费前来俱乐部参加训练,并通过门票、电视转播权等收入来挣钱。而与此同时,当俱乐部拥有竞技体育所需要的顶尖运动员时,国家就会向俱乐部提供资助。地方 *** 也会给予大量补贴。如里内所在的柔道俱乐部属于勒瓦鲁阿体育俱乐部所有。这家集中了大量法国顶级运动员的俱乐部一半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与地方 *** 的资助和补贴,甚至连训练场所、汽车、电脑设备等都是由地方 *** 提供的。而到了奥运这样的世界性大赛时,这些平时在俱乐部训练的运动员便通过选拔进入国家队。这时,他们的一切费用就全部由国家承担。
至于一些冷门项目,法国则有另外一套做法。从表面上看,这些冷门项目的运动员似乎确实各有各的职业。然而问题是,这些冷门项目的运动员真的白天上班或上课、晚上训练,且能夺得奥运金牌吗?法国皮划艇金牌得主托尼・埃斯坦盖在赛后回答法国记者的提问时,为我们清晰地解开了这个谜。提问的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显然也不太清楚埃斯坦盖的生活和训练情况,他问,皮划艇是一个比较罕见的项目,你们也是由俱乐部资助而训练的吗?后者回答:这些项目由于没有商业上的利益,因此就没人关注,也就没有人愿意出钱建立俱乐部。因此,国家为了解决运动员们的训练经费问题,便让他们一些国营企业或国家机构挂名,象征性地成为其职工,领取一份工资。但他们并不从事这些企业或机构的工作,精力都放在训练上。法国参加花样游泳的两名选手是大学生。但她们每天训练5到8小时。那么到底是学习是业余的,还是花样游泳是业余的?事实上,在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各国运动员所付出的努力几乎都是一样的。真正意义上的“业余”(即白天上班、晚上训练而拿到金牌)是极其罕见的。
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对于一些尚未成名、仍然在校的学生,是没有正式工资、只有奖金可领的。能够维持生活,但在成名之前,相对收入较低。以法国女子射击10米手枪银牌获得者塞莉娜・格贝维勒为例:她出身射击世家,父母和姐姐都是国家队成员。她9岁开始学习射击,14岁入选国家队,15岁正式参加比赛,多次获法国、欧洲和世界各类奖牌。从理论上来说,她是“运动疗法专业”的大学生。法国只要通过中学会考,就可以进入大学注册学习,不需要另外考试。格贝维勒到26岁仍然在大学里,显然是因为她的全部精力都在射击上。格贝维勒每天都在一家射击俱乐部训练5小时,她父亲就是她的教练。周末她参加各种比赛。作为大学生,格贝维勒倒是没有正式工资收入的。2011年国家为她参加各类比赛共补贴了她1万欧元的奖金,相当于法国法定最低工资的一半左右。此外,国家还为她入选奥运支付一笔费用。地方 *** 和一些企业提供了13000欧元赞助她参加奥运。也就是说,从训练的角度来看,格贝维勒与一位中国的“专业”运动员并没有任何不同。不同的只是在法国这个残酷的资本主义竞争社会,你没有取得成绩之前,一切都要你自己支付费用。格贝维勒获得银牌后,国家将支付她2万欧元的奖金。
由此可窥,所谓外国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完全是一个神话而已。关键在于对“业余”的定义。西方将某类运动员称为“业余”仅仅相对于直接从其运动项目拿钱的足球等职业运动而言。事实上从90年代奥运组委会接受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后,“业余”的神话在西方早就已经成为一个笑话。“业余”运动员接受另一种形式的工资早已在事实上成为众所周知的“秘密”。 这类“业余”运动员实际上与中国运动员一样,也是全天候地训练,也有实际上就是为其训练而拿到的薪水收入。只是这些“工资”都有一个另创的理由而已。中国人太老实,至今没有学会这种领A薪干B活的窍门。仅此而已。
指责中国是“训练机器”是另外一个蓄意误导的误点。确实,我们在西方媒体上很少看到他们的运动员训练时的情景。这是因为法国运动员在公开场合绝口不提其训练情况。而由私人俱乐部管理的运动队更是绝对不允许任何对训练情况进行摄影、摄像和报道。其原因就是这些画面要是暴露出来的话,同样会是惊心动魄、极其艰苦的。而且同样会打破“业余”的神话。因而法国媒体往往倾向于将法国运动员描述成“天才”,给人印象似乎都是“上完班轻松训练”就能拿到世界冠军似的。然而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里内自己就承认,自北京奥运失败(仅获铜牌)后,四年来他拼命地练,一切就都围绕着伦敦奥运金牌。他在电视上举着金牌说,“没有秘密,就是拼命练”!法国一位著名游泳运动员洛尔・玛努图在夺得多项世界冠军和2004年雅典奥运金牌后离开其教练菲利浦・卢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再忍受他的大运动量训练”。然而结果是玛努图从此再也没有获得任何金牌。没有任何顶尖体育项目的胜出者是不付代价的。
从这一“业余”与职业之争中,可以看到我们对西方常年以来理论上一套、实践中却是另一套的做法,实在是太不了解。我们往往从理论上、从西方自己的表白上去理解西方,却鲜有深入西方体制去进行实地调查,看一看在冠冕堂皇的言词底下,实际现实是怎么样的。当我们透过理论看现实时,很多谜团就迎刃而解。所以,法国有一句谚语: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为什么我们就真的要照他们所说、而非他们所做去做呢?难道我们的祖训“听其言、观其行”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PS:一位法国作家转给我一篇意大利教授Manlio DINUCCI的文章,其中透露了另一个我所不知道的信息:在290名意大利参赛奥运的运动员中,183名被国家安排进入了军队,成为职业军人,以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供网友们参考和思考。
本文刊登于《新民周刊》
举办奥运会会赚钱是因为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开始,不少国家凭借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奥运会实现盈利。主要有以下赚钱渠道:
1、转播权销售收入
出售转播权是奥运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以前,转播权收入的60%分配给国际奥委会。为了使更多经费用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収展,国际奥委会决定2004年后只收取转播权收入的49%,加之不断上涨的转播权售价,奥运会主办国分得的实际数额呈增加趋势。
2、商业赞助收入
自1985年起,国际奥委会将赞助商分为三大类,并将每类授予相应范围的经营权。其中包括:
(1)TOP赞助商。1985年国际奥委会与瑞士国际体育娱乐和休闲集团签订TOP赞助商计划,赞助底价为400万美元,参与合作包括可口可乐等全球35家企业。
(2)官斱赞助商。每届奥组委可以在本国征集官斱赞助商,收入同样需在国际奥委会与奥组委之间进行分配。
(3)官斱供应商。奥组委可以征集官斱供应商,允许其产品使用奥林匹兊标识,主要用于通讯设备、装饰品、衣帽服饰领域,商家需将其产品营业额的10-15%上交奥组委。
3、衍生品收入
自1920年安特卫昔奥运会首次发行纪念邮票、1951年赫尔辛基奥运会首次发行奥运纪念币以来,历届奥运会都发行奥林匹克纪念币和纪念邮票等周边产品,衍生品逐渐成为奥运会主办国稳定的收入来源。除了邮票和纪念币等主流收藏品之外,一些另类衍生品同样受到收藏者的追捧,例如奥运主题彩票、奥运手机等。
4、门票收入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售出约800万张门票,实现门票收入4.2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5%。2000年悉尼奥运会门票收入高达6.1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1.78%。
5、建筑投资收入
国际化赛事对举办城市的建设要求较高,促进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例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政府迚行了扩建机场、整修公路、治理汉江、防止公害等工程,以奥运为契机跨入到新关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投资总额达到当年西班牙的GDP总量的5%;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政府重点建设了包括奥森公园、首都机场、北京南站在内的142个项目,迅速提升了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
6、旅游产业及相关交通、餐饮收入
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海外游客增加了50万人,新增加的旅游产业为澳大利亚带来了42.7亿美元的收入。
7、文化传媒收入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组织了超过25000艺术家与12000项表演的“伦敦2012文化节”,在全英范围内约2000万人参与,其中有300万人参与了付费活动。
细化一下,首先是地方。地县市,以此类推。一个少年运动员苗子,不管由哪个地方推荐最终是到省体工队。然后培训参加国内比赛,拿成绩。慢慢的入国家队,为什么都要想进国家队?因为还是金钱利益,一个冠军个人觉得至少200万。比如河南吧,举重推选人才在奥运会拿金牌,国家奖励的钱一部分就得分到省体工。然后来年这个省队就成为奥运培养人才基地,好给国家要钱。。。话说回来,不管那个层面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为什么有些运动员在没拿金牌的时候说对不起国家和组织,那就是因为是国家拿出来巨大的税金来支撑着这么多运动员的梦想.咱们国家的体育精神已经变味了.金牌第一,体育精神第二.....
引言:有一些奥运会运动员退役后靠卖奖牌为生,这确实是真的。有很多运动员都是在小的时候被国家队看中,所以他们和正常人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的孩子的一生并不会遭受到高强度的训练,他们会享受家人的关爱,每天吃的食物也比较健康,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是那些被选中国家队的运动员需要每天训练,要经常出国比赛。
一、是真的
之前的马拉松冠军得主艾冬梅曾经为国争光,也出现过很多比赛,并且在比赛当中都取得了好成绩,曾经拿过十几枚金牌,但是她在退役之后被迫卖金牌看病。不仅仅是她,还有其他的冠军得主们,在退役之后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多起色,因为他们与社会脱轨太多了,既然他们每天要训练要去国外参加比赛,但是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读书找工作,一旦退休之后他们也没有事情可做,如果不去当教练的话,他们也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无法养活自己。
二、运动员们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有差别
国家队里有很多运动员,他们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也需要退休,而且他们在国家队时每天都要接受强度的训练,身体很容易会出现一些损伤,方便给他们带来的疼痛也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退役之后如果找不到一些好的工作,那时候也会比较困难。
三、结束语
只有少部分运动员会卖金牌维持生活,但是大部分的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他们在这一周后成功转型,有的进入娱乐圈发展,有的会去俱乐部当教练,还有一些人会自己创业做生意。运动员在赛场上是会发光发亮的,这也都是他们通过不懈努力的训练得来的,这些运动员们值得大家尊敬。
2021年,“迟到”的欧洲杯,谁将问鼎欧洲之巅?众所周知...
英雄联盟s赛历届冠军都有谁?至今英雄联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总决...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忠于一支球队为什么球迷对...
世界最赚钱的十位运动员,梅西第二,C罗第三1、收入榜前十...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萨误判10个赛季足球比赛有明显的误判,...